知网查重样例--国内外工时控制研究现状
工时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需要长期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一大批国内外管理学者和研究者们投入到这一方面的研究之中,之后相继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工时研究方法。
在国外的研究中,在泰勒的“动作分析”和“时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作业测时法,成为研究工时问题的常用方法[3];美国人西格(A. B. Segur)根据基本动作要素创立了动作时间分析法[4];吉尔布雷斯夫妇通过划分动作经济原则和动素,创立了预定动作时间法(PTS)[5]。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研究者在实践经验中依据这样的思路,相继提出了工作因素体系(简称WF)法、方法时间衡量、空间动作时间方法、基本动作时间研究系统等许多研究工时的方法。其中,澳大利亚的哈依德博士(G.C. Heyde),创立了模特排时法(MOD)[6],极大的方便了工时的测量。
在国内的研究中,刘刚等人提出了系数求解公式和工时模型确定的方法[7];姜晓鹏、罗志清、崔怡等人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车削工时定额、辅助加工时间的工时定额和汽车铸件生产的工时计算公式[8-10]。陈国钧将稳健估计方法应用到劳动工时定额制定之中[11];付斌将知识库的定额量测算方法以及置信度分析方法应用到工时计算中,提出对定额标准合理性的评价方法[12;之后,朱历新、李淑娟等人引入神经网络提出新的工时定额技术[13-14];高俊杰等提出一种混合推理模型,并且列举了此模型在实际工时研究中的成功应用案例[15];黄哲人、郑克勤等人提出了一种零件工时的估算方法[16-17];刘刚等人成功的将工程图纸矢量化与识别技术也引入到工时定额制定方法当中中[18]。
综上所述,国内外很多学者们都参与到了工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许多多工时研究的方法。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某一方面的,很难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因为他们通常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生产工序或者是具体的生产流程提出工时研究方法,缺少通用的方法。本文运用AST动作分析法,通过对企业中的“通病”进行动作研究,可以对多数相关行业起到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