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范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活体视网膜结构

知网论文检测范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活体视网膜结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成像技术,是目前评价活体视网膜结构最敏感的手段,为我们直观地观察视网膜组织断层结构和细微病变,特别是分析RNFL结构提供了客观的依据。经典理论认为DR的发病原因是血糖代谢紊乱引起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3]。但是,在构建动物糖尿病模型和临床观察时发现视网膜血管在非增殖期之前已经存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OCT可对这种变化做出客观的测量, 在1991年Huang等[4]在其报告中指出OCT工作原理和B超类似。相对于B型超声,光学成像优势在于速度: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音波。视网膜组织间的距离是通过光波反射时间来衡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ujimoto小组在1991年首次应用OCT技术对去除屈光间质的离体人视网膜进行研究,采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成功地对人眼视网膜的显微结构扫描成像。系统以迈克尔逊干涉仪为基础,使用830nm的SLD光源,成像分辨率达到了10μm。清晰的展现出红色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黄蓝色的视网膜内外丛状层以及红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因OCT成像的高分辨率特点,促进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并与1993年完成了活体眼科的成像[5]。1995年起,OCT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维也纳大学的Fercher与Leitgeb研究组在2003年研制出了用于实时测量视网膜血流状况的彩色多普勒傅立叶域光学相干层扫描成像系统[6];加拿大皇后大学的Muller等人于2007年利用非线性时域阀的方法降低了人眼散光对OCT成像的精度影响[7];胡志林、康伟等人在2010年于美国西储大学研制出了高精度三维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并将OCT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对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8];2010年日本山形大学[9]借助于多重图像处理装置处理OCT图像获得了实时零溢出的扫描信号,大大提高了OCT扫描精度。目前普通频域OCT的分辨率已可达5μm,而长波长的超高分辨率OCT的分辨率已达3-4μm[10]。其分辨率超过B型超声、磁共振成像技术20倍,更容易发现视网膜微小病变。OCT的探头与眼球无直接接触,免散瞳技术的使用使OCT检查更加安全。OCT检查对受检者无伤害,可以多次进行重复测量,并且新型OCT的Eye Tracking技术可在精确定位同一点进行重复检查并对比。OCT的灵敏性多高于10fw。OCT可以直接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分析其位置改变和结构异常等,用测量的视网膜厚度与实际厚度偏差一般小于10微米。因OCT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无损伤及可重复性的成像优势,可以直观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已成为目前评价视网膜组织结构最敏感的手段,对眼底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11]

  • 知网论文检测范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活体视网膜结构已关闭评论
  • 2,320 views
    A+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9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