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企业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概念及内涵的研究是目前众多专家和企业界的研究热潮。Chen HL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指企业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来产品的生产周期进行优化;孟倩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寻找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指导思想,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开发、制造程序进行最优化的整合和管理。这些专家给出的概念定义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实质上大同小异,基本上包含了现代信息技术、企业战略目标、资源优化、企业竞争、企业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企业的一系列的优化过程。[1]
企业信息化规划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1960年到现在,信息化的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许多学者和业界专家开始探究企业信息规划的方法,著名的有:企业系统规划法、信息工程法、战略系统规划法、战略组合转移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方法、战略网格法和价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对象,策划如何在处理这些传统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有较高的效率,但如何开发面向企业信息规划的前沿信息技术在这方面不是很好,效率不高。国内在引进国外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实现规划框架的同时,也开始对企业开创信息化规划方法以及对实现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究,如张玲玲、林健等(2001)提出的IS/T战略规划模型框架[2]。
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发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初级到高级。很多国外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不同的阶段模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Nolan R L提出了著名的诺兰模型,提出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分为六个阶段。国内的汪小梅等学者(2007)根据国外研究,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张玲玲等学者(2002)从信息技术战略管理的角度总结提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五阶段模型,即单个业务的自动化;单个业务信息管理;跨业务、跨部门的系统集成;业务流程的变革;创造和开发新业务网络和业务范围[4]。
国内外研究差距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规划以及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的研究现状发现,在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国内的研究前沿与国外相比较,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对企业信息化研究课题当中,国内研究注重研究分析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企业信息化的组成元素和企业信息化评估标准,企业信息化主要探讨“是什么”的问题;而外国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信息化绩效上,主要致力于探究“为什么出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上。另一当面,在问题研究的方法上,中国大多数是理论研究,而且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概念问题,简单地对概念进行整合介绍或者解释;而国外学者研究主要运用实证研究,通过探究现实当中的案列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多方面探索解决方法,更注重用事实和数字证据来对论证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