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范文--生产现场管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积累了多年的生产现场管理经验之后,以生产作业现场为基础,出版了《车间管理》一书,使得现场管理由之前的经验之谈转变为科学理论,现场管理理论正式作为一门科学诞生。1916年,法国法约尔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认为,现场作业管理应该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2]。另外,他还强调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相当重要,进行科学、组织的人员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20年代开始,梅奥和罗斯特伯格提出了“行为科学”和“人际关系”理论,现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行为科学就是对生产现场的工人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现场作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提高效率[2]。20世纪40年代,随着管理科学学派的增多,现场管理在其不断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管理方法。例如,研究在生产过程方面的科学管理方法--工业工程(IE)方法,在工业工程方法中,工作研究是其基础技术。工作研究最初由泰勒提出的时间研究和吉尔布雷斯提出的动作研究组成,时间研究是由科学法则代替经验法则,确定一名工人每日合理的工作量,并采用秒表研究,制定工时定额;动作研究是研究通过改进操作和动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现场管理科学方法还有丰田公司的准时生产制(JIT)、精益生产(LP)等。在生产计划方面有物料需求计划(MRP)及其包含的主生产计划(MRS)、企业生产资源计划(ERP)等。White R.E.研究企业规模对现场生产活动的影响,强调企业规模的大小与生产现场管理也存在很大关联[3]。近年来,美国学者托马斯.艾伯.斯,提出“一线管理者中心论”[3],即现场管理应当以第一现场管理人员为中心。2000年,日本学者今井正明提出“低成本改善永恒论”,他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一条生产线、一道工序、一个车间都可能存在低成本改善问题,而且是永恒的、无条件的[4]。主要通过三个标准:消除浪费、标准化和环境维持(即5S)来实现来实现低成本改善。2007年,远藤功提出现场力[5]的概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2)国内研究概况
现场管理的研究在我国主要是借鉴日本现场管理模式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职工提出了“三老、四严”口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海尔公司提出全方位对每个工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情进行控制和清理,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方法[2]。上海柴油机厂的现场管理是“十字”工作法,包含学、立、抓、调、查、改、评、推、奖、罚等。陈红、张志红(2005)创造性提出“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论。罗小飞(2008)在《现场管理中的精益策略》一文中提出,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杜绝粗放式现场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纵观国内外现场管理理论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我国企业的现场管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生产库存管理混乱、一线员工操作不规范、物料设备随意堆放、不良品数目增加等问题,同时还要面临企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现场管理的挑战。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现场管理存在问题,尤其是制造企业流水线人员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问题,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如班组管理、定置管理等),对企业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