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范文--企业财务在成本差异分析中的特殊问题与对策
1 成本差异分析中的问题
1.1 材料配方改变
由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动,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要调整销售策略。随着消费的多元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拥有”物品,而在于“享受”物品。企业只有在口味、舒适度、营养健康、视觉等方面不断改进,或采用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外包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我们在标准成本中预算的材料配方已经不再适用当前新的产品,再将其与实际成本比较也就毫无意义可言。比如研究产品原配方中的预算成本与实际新配方的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在研发过程已经改变了配方,无论是部分原材料的增减还是沿用旧配方的材料但材料的配比分量不同,都导致新旧配方之间缺少比较的基础[[i]]。此时若继续沿用一般情况下的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分析其价格差异与数量差异意义不大,很难反映采购部门在材料采购时的节约或超支,也不能明确企业生产部门在产品制造流程中的业绩。
1.2 产品所用生产线改变
企业的生产车间内的生产线众多,每条生产线所用的人工小时数、燃料动力消耗量、生产效率都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生产线上可以加工同一种产品,此时的问题就突出表现在期初预算制定时选择的生产线与实际加工产品时不是同一条。或者虽然实际生产线与制定预算时相同,但是在预算标准制定后,由于一些生产流程的优化,导致机器设备的运转方式不同,自然人工小时、燃料动力消耗、工资率等就与预算标准不同。这种情况下,由于各项成本差异的分析是在不同生产线或生产方式下进行的,不仅很难确定预算标准与真实生产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不能反映生产线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无法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2 财务部门解决成本差异问题的策略
2.1 增加替代差异分析
替代差异,显然是指因新原料配方、新优化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流程等变动而形成的成本差异。所谓新旧,是相对预算而言的。旧即为企业在前期制定标准预算时决定应用的成本,新则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原先的材料结构、成本流程进行改造。但如果是一种全新的产品,也就是在年度标准成本制定时没有考虑到的,那么它与实际成本之间就没有替代关系,其标准成本就是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后计算出的成本。
替代差异一般出现于变动成本中,做出更换决策的有关部门会对变动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说明。比如产品研发部门对新配方的材料配比作出解释,科研技术部门对生产流程改造进行说明等。由于固定制造费用是与部门单位相关联,不随生产量变动,所以它的成本差异就是实际产量下按标准分配率计算的费用与真实发生数额之差。
直接材料替代差异成本=新应用配方材料成本-预算配方材料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替代差异=新生产线标准人工成本-预算生产线标准人工成本
直接燃料动力替代差异=新燃料动力标准成本-预算燃料动力标准成本
2.2 反映固定制造费用的部门及类别
对于固定制造费用,在制定预算标准时,要先按成本中心划分,详细列出各项支出的预算金额。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时,对比其实际数额与标准预算数,在每期期末时形成固定制造费用报告。该报告会直观地分析各个部门各项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额,财务人员会对报告中出现的但原预算标准中没有记载的费用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完善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成本。这样,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明确到各成本中心,由有关责任部门负责下一步的研究监督,通过成本产生的原因,对相关的差异进行优化改进。企业的管理层可据此考评相关部门的业绩,并据以做出适当的奖惩,以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2.3 核对不同部门提交的相关数据
企业的很多业务都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因此不能忽视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对于同一笔业务,与之相关联的各个部门都会有原始数据的记录。通过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一些出入。此时就需要管理者对不同点进行调查,以确保材料消耗量和人工工时数等历史数据的精确性,比如针对人事部门的考勤数据与生产部门记录的人工小时数不符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生产线、日期、班别、人名,就可以发现是生产部门登记错误还是考勤记录的问题。可能是生产部门人员调班或更换生产线,但考勤系统没有及时更新数据;亦或是生产部门实际制造过程中的班表发生了变化,但部门主管仍按预定班表汇报。
2.4 对比当期成本差异与往期成本差异
价格的不可控性导致企业很难控制由于价格变化产生的成本差异。但是,为了保证价格方面数据的准确性,企业会将当月的价格成本差异与同期或上期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价格的波动。发当现波动较大的成本差异时,就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明差异的原因。例如针对当月与上月的材料采购价格相差较大的现象,就要对采购人员的报价单进行审核,排查是否虚报价格。同时,了解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数额,是否由于损耗过多导致材料单位价格的上涨。对于原材料,由于材料种类繁杂,一般选择单价较高或用量较大的主材料具体分析其价格或成本变动情况,通过查阅材料的采购单,了解供应商的报价与往期相比是否有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