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范文--基于社会层面化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社会层面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具有直接性,而且最具影响力。如:严格正常执法,往往引起社会上的一些非议,尤其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城管、交警等部门,在某些层次上,民众不是关注事件本身是否违法,政府部门执法是否依法办事,而是直接将这些部门设定为侵害民众利益,将他们推到风尖浪口;在维护公共秩序时,公务员也常常不经然的被推到民众的对立面;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政府部门以及公务员也会随时遭到社会的问责等等。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以及敌对势力报道失实或偏向报道,都会给公务员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大提高了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机率。而这些因素往往又不会被任何政府机构和公务员个体所解决。因此,从社会层面来讲,可从建立社会对公务员的合理期望、提高公务员形象、加大反腐力度等方面来对公务员职业倦怠进行干预。
1 应对公务员群体建立合理的期望
在生活中,由于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工作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大家心目中,政府公务员群体就是从事公共事务,高高在上,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为民办事,于是,什么事都找政府:讨不到债找政府;找不到工作找政府;家庭纠纷找政府……,而一旦一些公务员的行为或言论不能满足民众的期望,就会受到民众的责难,这种情形无意间也会给公务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打破错误观念和认识,理解、尊重和配合公务员的工作,提高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认可,建立合理的期望水平,切实减轻公务员不必要的负担。首先,要认识到公务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非圣人,他不是万能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公务员的言行举止受到国家法律的限制和公众的监督,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公众应该理解。即便个别公务员发生错误行为,也只能代表其个体素质,而不能代表所有公务员群体,公众应该正确认识。其次,社会民众对公务员职业的理解要与其他职业一样平等看待,公务员职业只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应科学合理的看待与理解公务员职业。第三,一些公务员的亲属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手握公权,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裙带关系获取一些利益,给公务员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公务员虽然手握一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是法律赋予的,也受到法律和纪律的约束。大家应该理解公务员的工作,认真看待他们手中的权力,多一些包容,使公务员能够沉下心来管理和服务社会。第四,领导、同事以及家人等应该通过情感因素等对公务员个体进行情绪上的支援,使当事人感受到情绪化方面的慰藉,削减公务员的职业倦怠。
2 继续加大反腐宣传和处置力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加大了反腐宣传和处置力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反腐大多集中在政府高层上,而忽视了中下层的腐败问题,没有真正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处置力度不足,腐败成本低,不足以让腐败分子胆怯;宣传仍不到位,很多地方百姓认为官官相卫,不敢指认或揭露腐败行为,害怕受到打击报复。对此,党委纪委、宣传部门应该多放一些关于贪污腐败官员的忏悔纪录片,编辑一些反腐宣传的书籍,组织公务员进行惩治腐败的教育学习;加大腐败堕落的成本,通过延长服刑年限或加大处罚力度,对涉及金额巨大的官员甚至不排除死刑;鼓励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反腐工作之中,全民监督,让腐败无处藏身,争取民众对反腐的全面认可。同时,政府设立廉政基金,对那些在工作中没有出现腐败而且业绩突出的公务员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从而激发公务员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职业倦怠。
3 正面宣传公务员的形象
公务员形象是指公务员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所获得的评价。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对公务员总体评价的主流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评价,他们认为公务员低效、无能、腐败,只会欺压民众。还有一些极个别人或组织别有用心,他们涉政涉党不分青红皂白必反必喷,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公务员的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往往影响了公务员的群体形象,影响了执政党的群众威望。在调查中,高达82.1%的公务员认为公务员职业社会地位和荣誉感一般。为了加强政府的有效管理,必须正面宣传公务员的形象,加强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工作认可,才能有效防止和缓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首先,全社会应建立健康的舆论导向,引导民众增加对公务员职业的认可。2015年7月,在公安部的统一部署下,摧毁了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为平台,组织策划炒作40余起敏感事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重大犯罪团伙,他们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以所谓“维权”为名,故意歪曲公务员形象和事实真相,攻击党和政府,其中就包括轰动全国的“庆安事件”。这些所谓“维权”,严重损害了当事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其次,媒体在处理各种新闻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告诉公众公务员在现实条件下的真实形象和忍辱负重、无奈的一面,让大家充分了解公务员的辛苦和不易,理解和尊重公务员的工作。第三,政府部门还应该组织那些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民请命、先人后己、见义勇为得到民众普遍赞赏的优秀公务员现身说法,通过相互交流或者宣传优秀事迹来呼吁全社会对公务员的关注,全面提升公务员的公众形象,加大社会对公务员的认可,有助于减轻舆论压力,缓解公务员职业状况。第四,要在全社会普及职业倦怠相关知识,让民众不要因为不了解职业倦怠而对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存在误解。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美国的固定援助模式,即:一个公务员援助中心分管一个区域,由政府买单方式进行的模式。
4 完善《公务员法》的实施细则
《公务员法》早在2005年4月27日,就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得以通过。该法吸收了十几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新经验,如: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奖励惩戒、工资福利、交流回避、辞职辞退以及法律责任等等,建立了公务员职位聘任制等108条法规。但还是存在很大不足,法律实施不严厉,人为“暗箱操作”因素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民众公务员群体的认可。为了能够依法严格实施《公务员法》。首先,在公务员的录选中,要严格执行公务员任职资格标准,加强社会监督,在每一个考核录用环节都应向社会公布拟进入下一个程序的入围人员名单,严把“入口关”,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减少倦怠的发生率。其次,在公务员的管理中,对于不同职系的公务员的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要引入社会市场经济中有效地管理手段,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部门的人事管理机制。第三,在公务员的选拔上,要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力度,引入人大、政协的监督,公正公平地选拔干部,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团结的关系,使竞争上岗成为一种良性有序地竞争。第四,完善奖励与惩罚机制,在市场调节下合理配置公务员岗位,合理交流干部。同时,不断加强公务员个体参与社会救济的积极性,使政府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
总的说来,引发政府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公务员是我国政府治理国家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要使公务员队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实现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从公务员个体层面、政府机构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三个方面积极关注,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关爱和尊重,才能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行之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倦怠问题,提升政府工作效能。通过多种手段的干预,必将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推动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水平国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