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幼儿告状行为原因分析
3.1家庭方面
很显然,通过案例不难发现,幼儿成长的家庭、父母对儿童的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最明显,家庭生活不和谐是导致孩子身心出现儿童告状行为的另一种原因。如果一个学龄前儿童长期处于父母吵架、父母冷战等家庭环境中,从而导致下儿童心理年龄过早过早,甚至会想方设法引起父母的注意,以减轻父母造成的不良氛围,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通过案例一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的孩子告状行为会多一点,分析其根本原因为父亲或者母亲的缺失,导致孩子从小没有安全感,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同伴、父母或者教师的注意,渴望从父母、教师的安慰或者同情、保护中找到关爱。
3.2幼儿园方面
幼儿自3岁之后,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人或者事,从而形成最简单的人际关系,而大班幼儿与同龄接触过程中最容易产生人际冲突,以至于出现告状行为。像案例二中的秀秀一样,很多大班的孩子,在学校独处的时候往往会怕这怕那,以至于成为同学们欺负的对象,尤其是一些瘦小的学生或者平时不爱言语的小女孩,因此当他们觉得同伴对他们不友好,或者自己无法解决这种处境时,便会通过告状和打小报告的行为,让幼儿老师出面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取到一定安全感。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不难看出,这种告状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幼儿园教育及幼儿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忽略和缺失,这种没有一视同仁或者忽视每一位孩子心理的教育模式会对儿童产生心理危害,常见的表现就是性格压抑,常常独来独往,还会有轻微的自闭症现象。
3.3幼儿自身特点
不同孩子的告状特点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告状是因为看到关系要好的小伙伴被欺负而打抱不平,有些是因为太遵守纪律,看不惯其他同伴违背班级纪律,而向老师提出检举行为,还有一些幼儿完全是因为希望得到老师的默许、表扬及认可,而出现告状行为。以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行为为例,当A幼儿与B幼儿因玩具或者活动出现冲突及打闹时,作为旁观者的其他幼儿会扎堆跟老师说某某某与某某某又打架了,或者某某某打了某某某,从而引发同伴告状行为。其告状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可以通过老师的干涉与调节,对幼儿冲突主动方进行批评,同时表达对冲突受害者的一种同情。还有一种情况,希望通过告状,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通过老师批评他人,希望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夸奖与表扬。还有一种情况为,出于对他人的讨厌,进而想方设法让老师批评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