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仿冒品市场现状分析
201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共接到涉及仿冒问题的投诉共5493件,比2014年下降0.22%,占消费投诉案件总比重的0.89%,这一状况较之于前几年的仿冒品投诉有所改善。之前美国海关曾经公布了2012年入美仿冒品查获报告,报告中显示,2012年仅查获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假货、盗版货价值就高达9亿多美元,占美国查获总量的72%,中国的仿冒品制造挑动着美国海关的“神经”。转眼国内市场,仿冒品也大肆横行于消费市场。2014下半年,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先后两次对网络交易平台上所售的商品进行检测。其中,被抽查的9个电商平台中有7个存在售卖仿冒或质量不合格的商品,问题率为77.8%。其中,这9家电商平台中,不乏我们熟知的诸如京东、天猫、一号店等知名的电商品牌。除了电商平台存在严重的仿冒品销售情况外,有些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也相继被曝光销售仿冒品,如大型的家居行业巨头红星美凯龙接连被曝售假。这些数据和事实背后反映了我国仿冒品消费的巨大市场需求和消费市场的不规范。国内学者谢庆红(2006)按照消费者事先是否知情将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愿分为:不知假买假、知假自愿买假和和知假被迫买假。不知假买假是指消费者被欺骗的一种买假行为。知假自愿买假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炫耀、虚荣和图便宜等心理,自愿去购买那些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的假冒产品。知假被迫买假是一种像中国这种转型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消费者购假类型,由于市场监管体制或环境的缺陷从而导致消费者不购假的成本,使他们不得已而买假,这种情况的购买意愿较为少见。所以本文研究的购买意愿类型主要是指不知假买假和知假自愿买假两种类型。
大学生仿冒品购买行为买存在相当大的普遍性,并且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并不具备很丰富的消费知识,对自己所要购买的产品的品牌历史和优势知之甚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知情购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而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仿冒品消费中也较为普遍。很多大学生出于自我炫耀动机和社会认同动机在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贪图便宜而会选择购买仿冒品,这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这种不健康的需求也促进了仿冒品的生产和流通,更多的仿冒品生产商也把注意力放到大学生这个目标消费群体上,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尚不具备很强的消费能力,仿冒品的价格优势恰好迎合了许多大学生的口味,既可以节省自己的消费预算,又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理。所以,目前,大学生的仿冒品消费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应当引起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