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对非正规金融产生根源的研究
1、非正规金融:金融抑制论的解释
麦金农(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 这一概念,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市场实施了广泛的干预,并将这种干预成为金融抑制政策。在金融抑制背景下,利率的形成不只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更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实行利率管制使得资金供给无法满足资金需求,这样正规金融机构就被迫对一些贷款者实行了信贷配给。由于政府对正规金融机构实行了强力的干预,使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以很低的利率流向政府希望优先发展的部门,而其他产业部门很难或是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与正规金融相对应,将这些其他渠道称为非正规金融。[1]
Adams和Vogel(1986)认为,非正规金融市场存在的根源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导致正规金融市场形成信贷配额,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的资金需求者就涌入了非正规金融领域,从而促进了非正规金融的发展。[2]
我国一些学者也认为,“金融抑制”是导致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的主要原因。易秋霖、郭慧(2003)认为 , 金融管制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主要根源。此外,非正规金融也源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健全、不发达,如拆借市场发展不够,银行有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使银行在急需资金时不得不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拆借。[3]
张杰(2003)认为,利率管制是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被弱化,对此政府不得不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以实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进行了严格管制,控制在较低水平,低利率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支付给存款者的利率不能反映其消费的时间偏好率,存款者有强烈的主观愿望从非正规金融中寻求足以反映其消费的时间偏好程度的利率;低利率也使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无法反映资金稀缺程度,加之政府为了优先发展某些行业企业的政策倾斜,使这些企业对资本过度需求,而资金的稀缺性导致边缘行业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寻求帮助。于是,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4]
2、非正规金融: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
Stiglitz 和 Weiss(1981)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出发,认为需求和供给在价格变化过场中肯定会达到均衡,在需求创造供给的前提下,金融市场上信贷配给的存在是不合理的。进而他们构建了一个存在信贷配给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模型,分析金融市场存在信贷配给的原因。他们认为,银行提供贷款时除了考虑贷款的资金价格,同时也会考虑贷款可能的风险。而由于逆向选择效应的存在,使得提高贷款利率会增加借款者的违约概率,而通过信贷配给可以对借款者进行筛选,剔除掉违约风险大的借款者,从而有效预防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5]。而Hoff 和Stiglitz(1990)进一步强调,正规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采取信贷配给是一种资本市场的低效率均衡,而不是市场出清的均衡,因此非正规金融的根源并不完全是金融抑制[6]。
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认为,正规金融机构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按照银行要求提供足额的担保,而非正规金融则在收集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非正规金融的这种“软信息”优势使得其能够很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这也是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源,同时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各种特征也都源于此根源。[7]
3、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罗丹阳、王小敏(2005)认为,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有效资金供给不足以及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规模歧视,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内生出新的融资需求,这些因素都促进了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从非正规金融的历史发展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与非正规金融重新出现并蓬勃发展基本同步。不过,非正规金融的自发演进要受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网络变革、经济体制变革以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8]
杜朝云(2001)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在正规金融无法有效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有效填补了资金需求也资金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并未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效保证。[9]
张松(2003)认为,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非正规金融生存的基础,而我国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实施的金融管制(如利率管制和所有制偏见),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都是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原因。[10]
4、对三种理论解释的评论
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最早发现了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开创了非正规金融相关理论研究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金融抑制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何采取金融抑制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非正规金融。然而,金融抑制理论还有一定得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无法解释不采取金融抑制政策的发达国家为何也存在数量众多的非正规金融。改革开发初期,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政策,同是实行了金融抑制政策来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工业领域有了很大发展,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抑制政策开始松动,尤其对农村金融管制逐渐放开,然而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并没有因为金融抑制政策的改变而减少,甚至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得发展和增加,而金融抑制理论对此无法作出很好解释。
信息不对称理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论证了非正规金融在借贷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对借贷双方都有利。信息不对称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金融完全放开的发达国家也广泛存在非正规金融。但是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正规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的融资需求,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理论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金融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好地解释,但是大多数学者在对非正规金融演变过程的分析中,虽然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等微观个体的行为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对地方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却甚少有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从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对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地方政府在非正规金融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2] Adams D W, Vogel R C.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Recent controversies and lesson[J]. World Development, 1986(14): 477-487.
[3] 易秋霖, 郭慧. 非正式金融探析[J] .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3),3-5.
[4] 张杰.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变迁与政策[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4): 176-198.
[6] Hoff K, Stiglitz J E,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s: 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 4(3):235-250.
[7] 林毅夫 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J],2005(7): 35-44.
[8] 罗丹阳,王小敏. 中国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以民间金融为例[J]. 南方金融,2005(4): 19-21.
[9] 杜朝运. 关于“温州案例”的一些引申含义[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 71-75.
[10] 张松. 民间金融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J]. 江苏社会科学,2003(6):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