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内因

知网查重论文样例--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内因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动下的制度演进。具体而言,在经济活动中会不停发生要素交易,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后,若果变更现有的交易制度会使交易中的一方或者多方获得更多效益,同时其他交易方的收益不会减少,那么交易中的一方或多方就会做出变更现有交易制度的努力。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使相对要素价格变动产生的盈利机会转化为实际利润,使得交易过程中至少一方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那么,对于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否也能利用制度变迁的理论加以解释呢?

1、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初始条件:资本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各类企业不断出现,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居民的收入有了快速增长,他们的资金在进行投资和必要的消费支出后还有很大的剩余,这样他们就很需要一种投资渠道,而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过低,投资国债等的收益率也不高,因此就产生了对高收益投资渠道的需求。第二,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贫富差距也不断增大。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在进行生产投资或是看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消费时都需要一定的资金,而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对抵押物的要求较高,使得这些居民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催生出居民和中小企业对正规金融体系外金融制度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多次变革,并且逐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和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很好地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提供有效服务,并且,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更多地流向了收益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不断远离资金短缺问题严重的农村地区。同时,随着农村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行,农村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在我国农村地区,资本要素要比其他要素更为稀缺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面,现有的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有效供给中小企业和农户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资本要素变得更加稀缺,再加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增加,使得资本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而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就使得金融制度的创新存在了可能。而非正规金融在有效在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需求的同时,也使得投资者能够获取因为资本相对价格变动而带来的高于在正规金融机构存款的利息收入,因此在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推动下,非正规金融就产生了。所以说,资本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是我国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初始条件。

2、我国非正规金融制度存在的基础:能有效应对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市场是完全的,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双方能够获取所有的市场信息,因此也就不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但这在现实中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对于市场运转的效率非常关键。而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之所以很难在农村地区有效开展业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无法有效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对借款农户和企业进行甄别、签订合约、签约后的监督等都是有成本的,而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借款规模往往较小,所以很难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交易的平均成本。因此,信息问题或者说交易费用问题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首要难题。而如果能设计出一种新的借贷制度,且该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这种制度就能很好地降低交易费用,使得农村和中小企业借贷市场的外部利润内部化。

那么,非正规金融是如何应对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呢?笔者认为,非正规金融有效的信息机制,是其能够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由于非正规金融的借贷双方往往具有亲戚、朋友或是邻里关系,因此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获取贷款人的相关信息,笔者将这种优势称为信息传递机制。同时,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也为非正规金融的隐形担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此外,像互联网借贷等新型非正规金融形式,虽然不具有地域性和血缘性的特征,不能依赖传统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传递优势,但能够利用其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借贷双方的相关信息,笔者将这种优势称为信息搜寻机制。笔者将在第三章对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搜寻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知网查重论文样例–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已关闭评论
  • 1,888 views
    A+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3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