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FDI与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FDI与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在关于FDI与生产率方面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仅仅是以生产率为中间变量,而FDI的最终落脚点为经济增长,也即多数学者的研究思路是FDI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在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为媒介,认为技术进步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影响。一些经济学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FDI流入发达国家后会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结论(如Gaves(1974),Nadiri(1991)等),但是由于本文是在探讨FDI对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所以不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做过多介绍。尽管学术界比较统一地认为FDI流入发达国家后会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但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却没有统一的结论。如Blomstrom在其最初的研究中证明了像乌拉圭和印尼等国家通过引进FDI确实获得了技术外溢(1983),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1986)又得出相反的结论:FDI流入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委内瑞拉和印度)后并未明显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之后于1992年,Blomstrom在对FDI流入东道国后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时,明确了FDI的流入会给东道国的本国企业带来竞争,这种竞争可以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Kinoshita(2000)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却认为认为东道国国家(以捷克为例)在从外资企业获取技术方面收获甚微。因而学术界在对待FDI是否会促进东道国(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方面的研究又深入到讨论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而影响东道国吸收能力的主要是该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研发投资水平。这种吸收能力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投入都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Kawai(2002),Saggi(2000))。

在国内的该领域研究中,不少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得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如赖明勇(2002)利用我国1980年至1999年的数据并结合Borenszteinet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FDI流入我国可以带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原二军(2010)认为如果我国能提升研发能力,增加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就可以促进我国的吸收能力来更好地发挥FDI流入我国时所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通过学术界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FDI对东道国生产效率提升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技术溢出效应为主线,认为FDI提升东道国生产效率的主要机制是技术溢出效应,当然这也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和研发投入。而FDI是否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跨部门流动带来生产率的提升研究较少,且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其视野也大都集中在我国的工业部门。而针对对服务业部门的研究就更少了,王恕立和滕泽伟在参考Sasaki、Koga以及Melitz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也建立了局部均衡的模型,说明了FDI流入东道国后可以引发对劳动力跨部门的流动,与此同时,产出的产品质量有所提升这就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认为要素再配置效应可以带动提高东道国服务业的生产率。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FDI促进一国生产率提高的机制主要是技术溢出效应和要素再配置效应,但是这两种效应的研究大部分都以全国整体或者工业部门为核心来进行测度,对服务业的研究不多,对服务业FDI的要素再配置效应的理论探讨就更少了,进而针对服务业FDI的要素再配置效应与生产率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 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FDI与生产率的研究综述已关闭评论
  • 2,090 views
    A+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4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