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要素再配置效应及其度量

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要素再配置效应及其度量

要素再配置效应的理论是结构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其最初是由经济学家Syrquin,Feder与Chenery[1]建立起来,用以解释各国的经济增长。该理论认为在经济达到均衡增长路径之前,各个产业部门必然呈现出生产率高低不同的非均衡特征,可能会发生由技术进步为导向或者由主导产业来引发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结构性的变动,这种结构性变动具体的表现为将生产要素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中撤出用以投入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者将生产要素从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转移投入于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结构性的变动所引发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或部门之间的流动带来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正是这样的重新配置会改变产业或部门之间的产出效率,推进了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这边是结构经济学中所提出的“结构红利”,Pender[2]认为结构红利可以维持经济持续性的增长。结合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本文中的要素再配置效应指的正是服务业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是,所带动的劳动力从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产业向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产业的转移。

Chenery在进行多国经济增长的对比时,用“偏离—份额法”也作“转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由Fabricant[3]于1942年提出)来度量要素再配置效应,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以分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要素再配置效应问题,也可以用于分析产业或部门之间的要素再配置效应。Massell[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将“偏离—份额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并将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地细分为静态要素转移效应、动态转移效应以及生产率的增长效应。

上式中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表示第t期的劳动生产率,表示在第t期劳动力要素在行业或部门i的投入占经济中总投入的比重。

公式中的第一项表示了在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由于跨产业移动所带来的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净变化,即静态要素转移效应;第二项表明劳动要素从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产业转移到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产业对总体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净贡献,即动态转移效应;公式中的最后一项表示由于技术因素对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贡献,即生产率的增长效应。

对于本文而言,“偏离—份额法”是一个很合适的方法,本文将采用这一方法来度量由于外商投资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要素再配置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Syrqui M.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actor Realloc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Feder G. “Growth in Semi-Industrial Countries:A Statistical Analysi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Chenery H B, Robinson S, Syrqui M.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Pender M. “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ate Growth”. WIFO Working Paper. 2002

[3] Fabricant S. “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1899~1939” .NBER Working Paper, 1942

[4] Massell B F. “A Disaggregated View of Technical Change”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omy. 1961(6),pp: 547~557

  • 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要素再配置效应及其度量已关闭评论
  • 2,316 views
    A+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6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