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企业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领域。伊格纳兹·莫谢莱斯、卡普林斯基以及罗伯特和卡尔罗认为,产业集群和产业价值链是中小型企业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有效应对外向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为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之一[3, 4]。刘东、陈守明认为,产业(企业)集群就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组织形式,介于自有市场和不同等级组织之间[5, 6];C.Sable、A.Scott则强调了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弹性网络生产代替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作用[7, 8]。A.Amin着重强调了区域的“机构密度”和“本地机构间高水平的相互作用”能够形成稳固、牢健的本地网络[9]。H.w.C.Yeung和G.Gereffi则基于全球商品链、价值链和企业网络的视角,考察 跨国公司(全球性企业)生产体系的组织架构,探究特定区域和企业怎样嵌入到这些网络结构中,并且对自身企业和区域的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在社会学研究中被作为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利用一些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研究社会关系的各种结构特性,而这样的定义可最早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人类社会学的科学家们的相关研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巴尼斯以及其它学者从大局观角度将网络定义为沟通各界各社会人员之间的附从关系[10],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成熟和广泛使用,使其因为独具一格的实证能力被很多学科、领域所接受,并滋生出了更多社会网络的理论。格兰诺维特曾指出,强联结这一行为特性对社会人际关系和组织间关系的建立中意义非凡,特别是对于组织间关系支撑的商业性行为来说更是如此。格兰诺维特还强调,组织或个人越处于处在安全系数较低的位置,越会发展强联结来赢得被联结方的保护,利用这种关系来减少各种不确定性的威胁[10]。D.Krackhardt经研究证明得出,企业或组织间强联结的状态对于组织(企业)处理危机是重要的,因为某一组织如果拥有跨组织界线的友谊联结(强联结),这种特殊的组织间关系将会极为有利地帮助该组织妥善应对环境的多种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的威胁。M.Granovette从四个方面对联结关系的强弱进行了测量:一是感情力量;二是关系密切程度;三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10]。
R.S.Burr作为著名的社会网络学家,他于1973年提出,在社会网络中存在能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显著影响的两个交互过程,一个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另外一个是社会影响传递的过程[11]。伦德瓦尔(Lundvall)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产业与学术团体的关系、创新体系中的部门间关系等,基于“生产者一用户”的视角进行了阐释和研究,并指出,创新是“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的是相关要素之间互相关联和互相影响的关系)的过程。摩根.弗里曼于1991年才算真正意义上提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他在完全等价的意义基础上交替使用“创新者网络”、“创新网络”等概念。摩根.弗里曼认为网络架构的主要链接机制是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认为创新网络是系统性创新的具有非正式关系和隐含特性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自此之后,创新网络的概念被广泛传播。2001年,K.Koschatzky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一种具有非正式、隐藏、相对松散、重新整合等特征的,能给学习和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带来很大便捷的内部联系系统。李新春认为,创新网络指的是市场、政治、社会的组织安排,在从一开始的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到最后的市场化的动态发展的组织结构化过程当中,合作和竞争、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的概念化、市场化与信息化的交流及扩散,各行为主体为开发新技术的市场利润而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所谓的“创新网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