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员工激励模式概述
(一)员工激励模式内涵
员工激励模式主要是一种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激励模式,这种激励模式建立在整体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上[4]。换句话说员工激励模式指的通过采取各种较为有效的手段,针对员工对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和控制,从而不断满足员工需求,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引导企业员工为追求某一特定的目标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状态,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并释放自己的潜力,从而全力地去实现预定的目标的过程[5]。
(二)相关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划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方面的内容,由高至低排列。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6]。
图2-1需要层次论与员工的需求对应图
2.ERG激励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莱顿·阿尔德佛的ERG理论(即: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是在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将员工的需求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发展需要(G)。阿尔德佛指出人们可以同时追求三种需求,即使生存与关系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人们依然可以追求成长发展的需要[7]。
图2-2 ERG理论示意图
3.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美国行为科学家,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也就是保健、激励因素。满足了前者对于企业员工形成功效与卫生保健对于人体健康所发挥的功效是相似的。保健将环境中的危害物质消除,虽然无法提升健康水平,但能够对疾病有效预防;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涵盖了企业政策、管理制度、人际关系、薪酬等要素,假若上述要素持续恶化,直至人们无法忍受,企业员工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但假若员工认为上述因素非常好,虽然将“不满意”情绪消除,但也不会产生积极看法,因此产生中性状态。后者是可以为企业员工带来积极态度、另企业员工感到满意并能因此获得激励的要素,也就是能够使得个人自我实现需求得以满足的要素,例如具有挑战性,能够获得赏识的工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