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范文--河北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生产能力过剩
由于光伏产业属于新兴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准入门槛低,在短期暴利的驱动下, 短期大量资本受高利润的诱惑涌入光伏行业,导致产能急速扩张,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河北省光伏产业“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结构,并加剧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能过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许多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出台了许多配套的支持政策,行业准入门槛普遍降低,导致光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重复建设和产品类型趋同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但国内缓慢增长的需求无法消化过剩的产能,因此不得不大量依赖出口。而欧美市场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对河北光伏产品的进口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了产能的过剩。目前,河北光伏组件的产能为40GW,而全球市场的需求也不过 20GW ~ 30GW。因此,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出口企业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往往竞相压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恶性竞争。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频发,使行业发展步入困境。
2 材料依仗进口
光伏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虽然目前河北在多晶硅的提炼和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产量不断提升,但仍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依赖性过高,导致市场风险加大,一旦出现进口受阻或国际市场原材料供应短缺的现象,企业的生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成品的出口。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也较大。此外,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及生产技术落后使河北在国际分工中充当加工者的角色,出口附加值很低,出口效益较差。目前国际上能生产多晶硅原料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7家企业,我国企业并没有掌握光伏产品的定价权。河北生产多晶硅电池的原料100%的依赖于进口,因此,硅原材料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河北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3 产品依赖出口
目前,河北光伏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50%以上依赖于出口。过度依赖出口,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或进口国实行贸易限制,出口企业的生存将受到威胁。而且河北许光伏企业的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口难度。特别是受欧美盟发起光伏“双反”调查等因素影响,河北光伏企业从2011年起普遍陷入亏损。2013年,中欧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实施,但河北省仅有英利、晶龙、巨力3家企业可获得中欧价格承诺中对欧洲市场的出口配额,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失去了欧洲市场。河北光伏产业面临欧盟光伏市场的萎缩,出口受阻的困境。
4 行业竞争加剧
光伏市场进入低潮期后,一些小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低价策略,严重扰乱了市场,使本就十分脆弱的光伏市场出现了混乱无序的局面。光伏企业不得不重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抢订单、压成本、打贸易战的竞争方式,使光伏产价格一路下跌。为及时回笼现金,众多中小企业选择低价倾销策略,这进一步加剧了光伏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为国外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借口。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多晶硅的价格为 18.5美元/公斤,较 2008 年初的 346.43 美元/公斤,跌幅达 94.65%。目前,英利集团旗下的六九硅业生产成本为 28 美元/公斤,众多中小多晶硅厂商的生产成本在 40——50 美元/公斤之间。受此影响,部分硅料生产企业停产,光伏组件价格也大幅跳水,从 2008 年的每瓦 4.2 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 0.75 美元,降幅达 82%。河北的光伏产业结构呈“喇叭口”形状,上游硅料加工规模小,下游电池及组件规模大,受到的冲击比较严重。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河北光伏企业共亏损3.72亿元。
5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河北光伏发电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太阳能发电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上中下游产业整合度不足:系统标准与施工规范认证制度尚未建立、太阳电池企业与系统应用企业重叠高。光伏设备生产商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进行加工生产,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较弱。上游的硅棒(片)生产企业和中游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多为单一的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下游的光伏应用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分散,竞争较为激烈。
6 匮乏高端技术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源泉,是推动产业革新发展的支撑力量。我国光伏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高知识、高技术集成的产业,需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动力来推动产业向前发展。本世纪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光伏技术研究者学成归国,形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界一个人才聚集的小高潮。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充,光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海归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本土的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提上业界重要议事日程。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经费落实等方面自主程度较低,人才培养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专题调查了我国光伏产业人才梯队的形成,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产业的总体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