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货币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

知网查重论文样例--货币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

从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彻底步入了市场化的新轨道。然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相应政策的“保驾护航”,房地产市场实质上并不是一个独立市场,而是一个基于宏观调控推动发展的政策市场。

回顾近30年的房市发展历程。自1998年房改以来,住房货币化分房,住房需求得以逐步释放,促使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03年开始,炒房团,热钱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了节节攀升势态,直至2006年末达到峰顶。人们对房价过高的预期促使房价越炒越高呈现爆炸式升温,成为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一大隐患,国家频频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期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九年以来首次加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并于2005年3月17日,再一次上调利息,调控房贷,抑制房价上升。接着又于2006年4月28日三次生息,通过利率的货币政策平抑过高的房价。与此同时,国务院也频频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自2005年3月26日的《国八条》打击炒房,抑制房价,到4月27日国务院新《国八条》进一步调控楼市,到2006年5月17号的《国六条》的出台等,进行调控,反调控多方面反思。

2007年短短一年连续加息四次,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通知,明确规定“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且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会随着套数增加而大幅提高,以限制各房地产贷款。”在国家这一轮番重拳打压之下,房地产市场售价开始出现松动,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楼市转淡,房价、销售率均大幅下降,出现了房价过热之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调,至2008年底楼市恢复至正常状态,紧缩的货币及信贷政策对平抑市场投机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然而,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致使全球经济迅速下滑。次贷危机造成购房者恐慌心理,人们由热烈购房纷纷转变为持币观望,住房销售量急剧下降,房价滑坡,我国楼市陷入了有史以来的寒冬。在经济停滞的严峻背景下,振兴房地产业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央行五次下调利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房贷政策下,仅一年时间房市便从黯然走向复苏。

2009年经济回暖后,原先持币观望的投资者重新入市,同一时间投机客卷土重来,致使房价持续走高,年末中国房地产严重泡沫化。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十一条》,4月出台《新国十条》,9月出台《新国五条》对住房套数进行限定,令各大行对住房购买满第三套的居民暂停发放贷款,其后出台多项限购令以实现差别化信贷。12月16日,央行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一系列房贷紧缩政策和货币政策,很好地抑制了投机性购房,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

2010年起,保障房建设被提升至新的高度,市场供求得以调节。2011年,政府实行史上最严限购令虽然有效抑制了投资性房地产,但由于人们对房市过高预期,楼市销售依然保持虚热,甚至2013年一线城市涨幅甚至超过百分之二十。

2014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投资增速持续缓慢甚至回落,楼市遇冷,房屋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呈现负增长势态,作为国名经济支柱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靡,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大。随着央行多次连续降息,放宽房地产信贷以及政府利好政策的出台,市场出现企稳迹象,成交量有所抬升,房价跌幅小幅收窄。2015年,政府利好政策一波又一波出台为房地产回暖助力,3月30日更是放出新政大招。中国人民银行亦在金融信贷政策上进行积级调整,保障市场经济平稳运行。施行降准降息组合发力,双向调控,使得市场恢复信心,房屋销售量止跌反弹。目前,房价已走出过冷区,总体趋于稳定,回升效果明显。预计未来“稳增长,去库存”仍会成为房市调整重点,降准降息继续会加强但整体趋于稳健偏松。

  • 知网查重论文样例–货币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已关闭评论
  • 1,810 views
    A+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4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