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是科研成果生产的主要方式,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效率,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境。
3.2.1个人和环境因素
1.个人因素
知识拥有者拥有的知识,特别是指隐性知识这种难以言明的知识,它基本上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积累出的经验,很多人在心理上不愿意将这些经验与他人分享,因为拥有这种独特的知识会让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也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优势,但是与他人分享之后就会失去这样的优势,也就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而产生这样的心理因素也与个人的一些性质有关。杨振华调查了苏州大学的三个科研团队,文中用团队A、团队B、团队C表示这三个团队,下表正是这三个团队成员的一些特点:
特点
团队名称 |
年龄 | 性别 | 学历/学位 | 职称 |
团队A | 青年学者
学生为主 |
比例较为均衡
男性居多 |
硕士研究生为主(包括在读) | 基本相同 |
团队B | 青年学者
学生为主 |
比例较为均衡
男性居多 |
硕士研究生为主(包括在读) | 基本不同 |
团队C | 老中青搭配 | 比例较为均衡
男性居多 |
博士研究生为主(包括在读) | 基本相同 |
表3-1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老专家的研究时间最长所以他们的隐性知识最丰富——也就是说他们积累的经验最多,中年的学者次之,青年学者是最少的。但是在团队中老年专家的职称较高,人生阅历也更加丰富,所以他们较为乐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独有的经验——隐性知识。青年学者缺少隐性知识,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也愿意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收到的压力更大,所以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很少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隐性知识。而性别和学历的高低也是造成了他们拥有的知识各不相同或者分享的意愿不同。职称的不同也会有影响,同一职称之间拥有知识量较为相似,并且同一职称之间竞争里更大,所以同一职称之间分享的意愿也不高。
个人的性格也对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人性格活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样他们与他人的知识共享也会多余那些性格较为沉默的人。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于知识共享也有影响,价值观难以定义,本文采用的是成员对于知识共享的行为作为导向,有的人认为个人利益为先,个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主;有的人觉得团队的利益重要,以团队的合作为主。这样的不同的个人的价值观,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知识共享的效益。
总结起来个人的因素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有影响的因素如下表所示:
个人影响因素 | 如何影响 |
年龄 | 年长者分享的意愿高于年青的人 |
性格 | 沟通能力强的人知识共享效率高 |
性别 | 男士更愿意像女士分享知识 |
学历 | 学历高知识拥有量大 |
职称 | 同职称之间共享的意愿较低 |
价值观 | 个人价值观不同知识共享意愿不同 |
表3-2
- 环境因素
这里的环境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团队内部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高等学校的环境,本文主要是分析高校的环境和团队内部环境,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较为微弱。
1)高等学校环境因素
先分析高等学校的环境因素,高校科研团队所在的高等学校所提供的设施、福利以及团队文化越是优秀就越有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益。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也拥有“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在2009至2014年间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296项、科技经费6.6亿元、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5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10600篇;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专利授权402项。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1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1个农业部、2个省教育厅和1个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省科技厅、3个农业部、3个中国农科院和1个省农林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建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这些说明江苏科技大学有着强硬的硬件设施、完善的学校文化、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学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这样就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了有力的学校环境。
2)团队内部环境因素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自身内部的环境也对知识共享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就像是团队的目标明确性,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成功就表示这个团队成员都具有一致的团队目标,为了这个一致目标,成员会付出努力和贡献,但是这样是不够的,目标的一致性和可完成性都会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带来影响。本文接着采用杨振华对苏州大学三个科研团队的调查,如下表,主要分析了这三个团队的目标体系:
团队目标
团队名称 |
目标体系
|
一致程度
|
可实现程度
|
团队A | 没有明确目标体系 | 相关 | 合适易于实现 |
团队B | 有完整的目标体系 | 基本一致 | 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
团队C | 有完整的目标体系 | 基本一致 | 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
表3-3
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首先要具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并且可实现的目标,这样团队成员才有一个方向去努力。如果团队目标不明确、不一致或不可实现,这样这个团队中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其次一个团队的规模和成员多样化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个科研团队的建设不是说成员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平衡点,人员过少那么它内部的知识总量就少,而成员过多则会造成内部沟通管理困难;成员的多样化在这里指的是成员的知识构成的多样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如果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内成员拥有的专业知识相似度很大,那么就有较大的科研局限性,但是如果成员的共同的知识领域较小,怎会很难主要学科领域的问题。第三就是团队凝聚力,这很好理解,凝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团队工作的效率。还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团队组织结构,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利于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
3.2.2团队知识共享过程分析影响因素
以上就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下面从知识共享的过程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知识共享需要存在知识共享的环境,在这环境下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收者通过知识共享的渠道进行知识共享,然而知识共享还具有一些特性。所以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应该从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接受方、知识提供方、知识共享的渠道和知识共享的特性这五个方面去分析。为了方便与分析,应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模型,以便于更加清楚的认识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在此搭建了一个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此图很清楚地反映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各个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这5个方面下又有许多的潜在因素影响着知识共享。这些因素分别有:
(1)知识共享提供方:知识保护程度、知识领先程度、表达沟通能力、知识共享动机;
(2)知识共享接收方:只是接受意愿、知识势能差、消化吸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3)知识特性:知识外显程度、知识可复制性、知识可兼容性、知识经济价值、知识分散性、知识不对称性、知识的嵌入性、知识的互补性;
(4)知识共享环境:团队带头人、团队文化、组织结构、评价制度、激流制度、政策法律、精神激励、物质激励;
(5)知识共享渠道: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平台构建、物理距离、知识交流平台。
理解这些因素并不难,下表是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解释:
知识共享提供方
|
知识保护程度 | 知识持有方对知识和经验的保护程度 |
知识领先程度 | 知识持有方的知识拥有状况 | |
表达沟通能力 | 知识持有方清晰表述知识能力 | |
传播动机 | 知识持有方提供知识的内在倾向 | |
知识共享接收方
|
知识接受意愿 | 知识接受方获取知识的主动程度 |
知识势能差 | 团队成员中知识接收方的知识接受意愿 | |
消化知识能力 | 团队成员中知识接收方的接受理解能力 | |
知识运用能力 | 团队成员中知识接收方的知识运用能力 | |
知识特性
|
知识外显程度 | 知识本身是否易于明确表述或展示 |
知识可复制性 | 知识转移的难度 | |
知识可兼容 | 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程度 | |
知识的经济价值 | 持有者利用所持知识获取经济利益程度 | |
知识的分散性 | 知识间的关联程度 | |
知识的不对称性 | 知识间的差异程度 | |
知识钳入性 | 知识嵌入个体程度 | |
知识互补性 | 知识共享双方的知识互补程度
|
|
知识共享渠道
|
基础设施建设 | 团队知识库的建设状况 |
网络平台 | 团队知识交流场所拥有情况 | |
物理距离 | 团队成员间直接接触交流状况 | |
知识交流平台 | 团队内部知识交流的形式 | |
知识共享环境
|
团队带头人 | 团队带头人素质与团队成员的关系 |
团队文化 | 团队成员对知识共享的认同情况 | |
组织结构 | 团队构成及管理状况 | |
评价制度 | 团队知识能够得到有效评估和保护 | |
激励制度 | 团队对知识共享的认可和鼓励 | |
政策法律
精神激励 |
团队外部坏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团队对知识共享的认可和鼓励 |
|
物质激励 | 团队外部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
表3-4
构建了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可以清楚地表达出高学研究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其结构特点相应的影响。通过以上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便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 加强物质激励,重视精神激励
个人对于自身知识的共享是否,主要还是因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优势和竞争力,所以加强物质激励可以从物质方面促进团队成员对知识共享的意愿,而不仅仅是奖励个人的贡献,还要奖励团队集体成员,这样更有助于团队内合作的氛围提升,不光是物质奖励,精神的奖励也很重要,领导的表扬也会让成员觉得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这样也可以提升成员的积极性。
-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建立知识共享管理机制可以规范的系统的进行知识共享,这样更具有效率。在团队内要有很活跃的氛围,设置团队成员的集体娱乐项目可以调动团队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更加有利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也有效的提升了知识共享的效率。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让成员之间气氛和谐温馨。
3.完善团队结构,明确团队目标
建立明确一致的团队目标,让团队成员有统一明确的方向,团队领导指引他们前进,但不可以独断专制,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让基层的科研成员也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