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先多媒体教学后开放式课程学习实验
5.1 实验目的与材料
(1)实验目的
在第四章的实验一中我们探讨了开放式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且与只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发现,使用开放式课程的教学,被试者的学习成绩较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提高。
在实验二中我们提出新的假设,即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开放式课程的内容,是否对学习效果有影响。在实验一中,我们让被试者单纯的接受开放式课程的教学,显然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当开放式课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后对研究被试是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是我们此次实验的目的。
(2)实验材料
在此次实验中,实验3组作为研究被试,实验二的实验材料与书面材料基本与实验一的材料相同。开放式课程学习材料也和前面一样,目的是为了研究在同一条件下,因开放式课程内容加入到传统课堂是否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5.2研究被试
我们以武昌职业学院一年级专科生为实验实施对象,共计60人随机分成3组。选取的60人中不包含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以避免专业差异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利用正常的课堂授课时间,整个教学周期为5周时间,实验3组在这5周的时间内,第1-2周采用多媒体教学,第3-5周采用开放式课程教学的方式,实验1组则全部采用开放式课程教学方式。具体时间安排如表5.1所示。
表5.1时间安排表
第1周 | 第2周 | 第3周 | 第4周 | 第5周 | |
1组 | 开放式课程 | 开放式课程 | 开放式课程 | 开放式课程 | 开放式课程 |
3组 | 多媒体授课 | 多媒体授课 | 多媒体授课 | 多媒体授课 | 多媒体授课 |
5.3 实验实施的过程
在实验2中,我们的实验对象是第3组被试。前面我们介绍过,实验周期为5个教学周,分三部分,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和测试阶段。第1-2周,实验3组学习者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学习,学习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及公共课机房。
第3-5周,实验3组和实验1组均进行开放式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按组别分别实时记录学习者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各个阶段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等,以便为后期效果分析提供依据。
实验3组20名被试,在开始课程学习的前期阶段进行的是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系统基本操作等内容。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习者掌握了计算机基础操作及理论知识。接着开始第3-5周开放式课程学习模式学习office办公软件。同时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实验1组被试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实验实施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这两组实验者进行测试,通过学习者作答测试题(见附录3)的情况,方便我们了解学习者对此次实验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测试完毕后,对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见附录4),在填写调查问卷时要求被试者对问卷所提问题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在自主测试和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收回所有的测试题和调查问卷,整个实验过程完成。
5.4 实验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5.4.1 测试题数据分析
依据“开放式课程自主测试题”(见附录3)为依据,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拓展应用等三个方面分析学习者开放式课程学习与传统授课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该测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知识占50%;操作技能部分30分,考察技能扩展部分20分。为便于描述统计,我们将实验3组成员的成绩按测收集试卷的顺序进行编号,实验3组成员的测试成绩如表5.2所示。
表5.2 实验2组测试成绩表
组别 | 基础知识 | 操作技能 | 拓展应用 | 总成绩 |
1号 | 50 | 27 | 14 | 91 |
2号 | 50 | 18 | 16 | 84 |
3号 | 50 | 20 | 18 | 88 |
4号 | 40 | 21 | 14 | 75 |
5号 | 50 | 21 | 16 | 87 |
6号 | 50 | 16 | 17 | 83 |
7号 | 50 | 20 | 13 | 83 |
8号 | 50 | 24 | 16 | 90 |
9号 | 50 | 24 | 18 | 92 |
10号 | 50 | 17 | 16 | 83 |
11号 | 40 | 12 | 16 | 68 |
12号 | 50 | 14 | 17 | 81 |
13号 | 50 | 15 | 13 | 78 |
14号 | 50 | 22 | 20 | 92 |
15号 | 40 | 22 | 19 | 81 |
16号 | 50 | 20 | 15 | 85 |
17号 | 50 | 18 | 14 | 82 |
18号 | 40 | 15 | 15 | 70 |
19号 | 50 | 16 | 18 | 84 |
20号 | 50 | 26 | 15 | 91 |
从实验2组测试成绩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位学习者中,基础知识全部掌握的有16位同学,占总人数比例的80%,答错5题的有4位同学,占总人数比例的20%。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核中,实验3组对于这一部分全部掌握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80%。从表5.3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3组学生在基础知识部分的掌握情况要比实验1组明显要好。
表5.3两组学生拓展应用成绩分析
40 | 50 | 平均分 | |
实验1组 | 7 | 13 | 46.5 |
实验3组 | 4 | 16 | 48 |
在操作技能部分知识的测试中,得分超过20分的有11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5%。答对一半以上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90%。在最后一部分拓展应用的考核中,答对一半以上的有15人,占总人数75%。从表5.4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1组学生与实验3组学生的最终知识掌握水平略有差异,实验3组的最终成绩略好于实验1组。
表5.4 两组学生成绩分析
人数 | 最低分 | 最高分 | 平均分 | |
实验1组 | 20 | 66.00 | 93.00 | 81.9 |
实验3组 | 20 | 68.00 | 92.00 | 83.4 |
5.4.2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实验3组学习结束后,通过学习者填写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我们获取了相关信息。现在我们从开放式课程教学是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几方面去了解实验3组的学习效果。为便于统计,我们将调查问卷的选项用数字1到4分别表示“不好、一般、较好、非常好”,统计结果如表5.5所示:
表5.5学习者的问卷调查统计
态度
测试项目 |
不好 | 一般 | 较好 | 非常好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 0 | 0 | 3 | 15% | 7 | 35% | 10 | 50% |
帮助知识理解和深化 | 2 | 10% | 5 | 25% | 10 | 50% | 3 | 15% |
提高学习效率 | 2 | 10% | 5 | 25% | 8 | 40% | 5 | 25% |
提高自学能力 | 0 | 0 | 2 | 10% | 6 | 30% | 12 | 60% |
提高了综合应用的能力 | 0 | 0 | 1 | 5% | 8 | 40% | 11 | 55% |
总 计 | 0 | 2 | 4 | 14 |
(1)通过开放式课程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实验课程结束后,对实验3组同学进行“开放式课程教学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调查。在表5.5中,我们可以看到认为开放式课程对激发学习兴趣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好的有12人,占实验3组比例的50%。认为作用较好的有7人,占实验3组人数比例的35%。感觉一般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5%。
(2)通过开放式课程学习是否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对于开放式课程能够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表示赞同,选择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的有10人,占实验3组人数比例的50%。选择效果非常好的有3人,占人数比例的15%。认为一般的有5人,占人数比例的20%,认为没有作用的有2人,占总比例的10%。
(3)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开放式课程学习是否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我们对实验3组的学习者关于开放式课程学习是否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上表所示,选择对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的学习者有5人,占实验3组人数比例的25%。选择提升学习效率一般的占5人,占实验3组总人数的25%。而选择对提高学习效率没有作用的有2人,占10%。
(4)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认同通过开放式课程教学方式较好的加强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有18位学习者(包括认为较好和非常好的),占被试者的绝大多数。认为一般有2人,点总人数比例的10%。
(5)提高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者不仅应学会相对独立简易的office软件,而且还应学会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构建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学习者而言,通过开放式课程学习是否提高了其综合应用能力。大约有95%的学习者认为通过开放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教育过程中实际案例的分析及综合应用能力;有1位学习者持中立的态度,认为开放式课程学习对其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