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范文–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

知网论文检测范文--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相关的研究,因为研究的方向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的界定也基本上不太一样。站在知识转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有学者提出知识共享的开展过程是个人与组织之间,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之间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个人主动性及团队内的交互作用十分依赖,包括了外化、内化、组合化和社会化等共享的模式[1]。Senge(1997)持有的观点是知识共享是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内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开展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知识共享,在开展过程之中,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要采取措施来推进有关的学习的持续进行,知识被认为是“有效行动的能力”[2]。在Hendrik(1999)看来,知识共享的过程就可以认为是沟通的过程,知识是与其他资产不同的资产,传送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接受者如果想要获得他人向他共享的知识,一定会需要拥有原来的知识去学会知识。知识分享涉及到了两类成员:拥有知识的人和需求知识的人,知识共享涉及知识的拥有人员外化自己的知识及知识的需求人员内化知识两项不同的过程[3]。Eriksson以及Dickson(2000)站在知识创造的独特视角,提出认知与行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组成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共享的差异是由于过程中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在对于现存知识进行分享的同时也伴随着创造新知识的行为的产生[4]。关于知识共享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应力及钱省三(2001)认为知识交易是形成知识共享的基础[5]。在我看来,知识共享是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分享知识资源的行为,是知识向他人扩散的方式。

熊皮特的观点是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如果有新的组合出现,并且新的组合没有连续的出现,就能够产生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这种现象被他认为是创新的最早的概念。

Shepard(1967)认为,在经复杂的学习之后,干出了和之前不一样的事情,对于组织而言就是创新。

一般来说,创新行为可以分为个体创新和组织创新。

立足于个体创新过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Kanter、Scott和Bruce(1988)认为三部分构成了个体的创新:1.确立问题及产生构想或解决方式:2.寻求对其构想的支持。3根据产生创新的标准或模式,大量使用,完成创新构想[6]

  • 知网论文检测范文–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已关闭评论
  • 1,859 views
    A+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07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